尹晓冬,我校1992级物理教育专业校友,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科学史教研室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北京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潜心科研 成果斐然
2007年尹晓冬在中国科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后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做博士后,参加国际合作项目量子物理的历史研究,在博士后期间她利用业余时间在欧洲多处科研机构查阅档案资料并多次参加国内外会议,以了解国内外研究前沿,也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2010年她获得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梅隆基金资助在该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在剑桥大学的半年里,她几乎把剑桥大学图书馆中相关书籍都翻阅,也借机查阅了相关在英国留学的中国物理学家档案,为做留学欧洲的中国物理学家群体系统研究搜集到丰富的资料。
2008年她回国后在物理学史、明清火器技术史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并陆续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资金项目,以及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17年组建首都师范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中德马普科学史伙伴小组,担任伙伴小组组长。出版专著《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合著《硅芯筑梦--王守武传》、《躬行出真知--王守觉传》,译著《普朗克传:身份危机与道德困境》,主编教材《物理学史》、《物理学与世界进步》等,在ICON、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近百篇。
尹晓冬先后获2014年美国物理学会贝勒讲席(Beller Lectureship, American Physics Society),中国物理学会2017年优秀论文奖。其中贝勒讲席是美国物理学会以Esther Hoffman Beller名字命名及资助的奖项,1994年设立,旨在奖励资助美国籍以外的在物理学领域做出突出工作的两至三名青年学者,并邀请获得者在该年年会上作邀请报告。第一个获得贝勒讲席的中国人是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家潘建伟院士(2007年,量子信息技术),尹晓冬是第一个在物理学史方面获得该奖的第一个中国人。

2014年尹晓冬获贝勒讲席
立德树人 桃李芬芳
尹晓冬谨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忘首都师范大学校训“为学为师 求实求新”校训,在她承担的物理系大学物理实验、近现代物理学史,全校本科核心通识课物理学与世界进步、中国科技史、西方科技史,以及研究生课程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史等授课任务中,她认真备课,反复琢磨教学环节,授课效果良好,获得师生认可,她担任的西方科技史通识课每年选课爆满。她主编教材《物理学史》、《物理学与世界进步》,参编 《大学物理实验》等教材,其中《物理学史》获得2022年北京优质本科教材课件重点项目,主持研究生教材培育项目被评为全校优秀项目。尹晓冬既爱岗敬业认真教学,又注重学生的科研方面的培养。她每年指导2-6名本科生毕业论文,有多人在本科阶段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16年获批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项目,该生毕业论文成绩优秀;指导本科生科研创新立项14项,其中8项获北京市、国家级资助;指导研究生近30人,在学术上严格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地完成科研工作;生活中她对学生亦师亦友,认真倾听学生心声,给出建议;教学生独立思考,发掘自身潜能。她指导的研究生中有7人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人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人考取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博士,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显示了扎实的科研基本功。

尹晓冬与2023届硕士生
发挥学科影响 做好社会服务
作为科学技术史学科负责人,尹晓冬除了负责科学技术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及硕士招生等工作外,向研究生院提交学科发展状况报告,还积极参加科技史的学术活动,做好社会服务。通过参加全国高校科技史学科点联席会议,探讨中国科学史学科发展、评估问题,为学科建设实力建言献策。作为科技史学会教学委员会秘书长,长期组织全国科技史学会教学分会,疫情期间协助分委会主任组织成立科学史通识课程联盟,开展读书会活动,坚持近两年,在科学史界影响十分广泛;她被聘为核心期刊《中国科技史杂志》编委,参加中央电视台“解码科技史”节目,解说科学伉俪居里夫妇、拉瓦锡夫妇等社会活动,积极发挥学科影响。

尹晓冬解说《科学伉俪居里夫妇》
作为党支部书记,尹晓冬获首都师范大学2019、2020年“优秀党支部书记”、2021年首都师范大学“党支部书记标兵”称号,她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