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亮,我校2002级文秘专业校友,2023年通辽市“担当作为好干部”,现任通辽市科尔沁区庆和镇党委书记、党群服务中心主任。

2015年至2018年,从胡力海原种繁殖场、敖力布皋镇到庆和镇,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常亮都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啃最难啃的骨头、接最烫手的山芋、挑最重的担子,用真诚的汗水浇灌出了累累硕果。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创新发展富民产业。
常亮创新“党建引领、能人带动、农户共建”的发展思路,牵线搭台建立“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让产业发展从“单打独斗”变为“握指成拳”,让群众尝到了甜头,让村集体发展生产有了劲头,让庆和镇逐步成为了人们口耳相传的中蒙药之乡、沙棘小镇、草地白鹅、肉鸽养殖特色镇。
培育特色品牌,让“品牌”庆和亮点凸显。
先后培育了“和柿缘”绿色农产品、黑小米特色品牌,巩固了“永合金粒”葡萄品牌、“沙中宝”西瓜品牌,“三品一标”得到加强。积极申请自治区“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庆和镇永和屯、太平河、南发村、火犁村榜上有名。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他引导农户发展绿色规模养殖,全镇基础母牛存栏1.35万头,羊存栏达5万只,促进加福仓村肉羊交易市场开业运营。扩建现代化肉鸽养殖鸽舍4栋,白鹅年孵化25万羽,出栏30万羽,建设了年屠宰量100万只白鹅屠宰场。通过走访、调研,引导群众改善种植观念,实现连续三年露地蔬菜年均面积达6万亩以上。建设了3600平方米冷库,拓宽了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渠道。2023年,他在原有“公司+村集体”的基础上,采取村集体统一设计、免3年地租的形式,建设太平河村300亩设施农业小区1处,充分调动了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生产的积极性,解锁了乡村振兴新模式。
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促进绿水青山生金。
他鼓励村集体和农户以林种药、以药养林,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共赢。截至目前,全镇沙棘达到4.2万亩,桔梗、紫苏等中药材达到2.8万亩,依托亳州药商,在庆和村、四方地村建设1000亩中药材示范田1处。
常亮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用网络直播等方式让庆和镇特色品牌走向远方的餐桌。立足乡镇实际,抓机遇,育产业,增收入,有力推动庆和镇经济超常发展、跨越发展。

“靓”面子、“美”里子,倾心为民解难题。
他从美化村屯环境卫生做起,带领党员干部群众整治村屯环境,在每一次的整治环境卫生志愿服务活动中,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离开。在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村创新管理办法,通过开展日常检查评比、对卫生保持较好的家庭进行奖励等措施,激发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常态。近年来,庆和镇马青云村、庆和村、永合屯村等多个村多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级文明村、通辽市“美丽庭院”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23年,在常亮和镇村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庆和镇持续巩固自治区级卫生乡镇创建成效,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卫生乡镇。
他从完善村屯基础设施做起,把进村入户遍访调研收集到的民情民意汇总,并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资金或项目支持。近年来,他累计完成改厕2132户,以“小工程”改善民生“大环境”;他将村民出行安全放在心上,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多方协调项目,亲自督促施工方,修建镇域公路、村间路、田间路共计60余公里。2023年,他以全面提升群众幸福度为出发点,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着力点,持续完善镇集设施,建设垃圾转运站2处,积极推进破解“垃圾围村”难题;克服资金困难,用时一周完成镇区排水设施改造提升,更换修复破损彩砖500平方米,让“魅力庆和”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为涵养文明新风,常亮创新“短视频+”工作方法,平均每周亲自录制短视频2条,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推介选进典型,解读惠民政策,培育了庆和镇“向阳、向善、向美”的文明新风尚。

初心不悔,把他乡作己乡。
2018年9月,常亮履新庆和镇党委副书记职务。任职之初,为了尽快了解各村实际情况,他利用休息时间,不打招呼,不让镇村干部陪同,自己开车遍访了全镇21个村,走进党员干部群众家中,全面了解村屯发展现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求,摸清村情民意。
2020年,常亮得知高启堡村崔丽敏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苦,因其户口问题将无法参加高考,面临失学,为了帮助她解决问题,在镇党委和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常亮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崔丽敏办理了户口迁移,同时将自己联系方式留给崔丽敏,多次对崔丽敏进行家访,协调资金包保证崔丽敏完成学业。
为了了解矛盾困难和群众想法,常亮几乎将家“搬”到了庆和镇,他无论是工作日的8小时外,还是在节假日,几乎都在庆和镇度过。
多年来,在无数次急难险重工作中,他把最安全的保障让给其他干部,把最踏实的守护送给乡亲们,把最难最危险的工作留给自己。在抗击暴雪中,他不畏严寒,5天5夜连续奋战抢救设施农业园区日光暖棚,在其他人都休息的时候,又连夜寻找雪地中迷路村民,并将其送回家中;在火灾现场,他不顾自身安危,为了防止火势蔓延,在没有消防车的情况下,拿着铁锹挖土救火,却不慎被铲车砸破了头,缝了5针,仅住院2天就返回工作岗位;在农户家中,他同群众一起坐在炕上,谋划产业发展,解决当下问题……时至今日,虽不是庆和镇本地人,常亮却比很多本地人都要熟悉、了解乡亲们的家长里短和庆和镇的一草一木。
以初心为“笔”描绘变化,就是最美的风景;以实干为“墨”书写岁月,就是不悔的时光。回望九年的基层工作,不提汗水和艰辛,常亮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的笑脸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