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俊,我校1989级草学专业校友,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1999年博士毕业后张英俊到日本国家畜产草地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12月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他来自草原,心系草原,扎根草原,在农大三尺讲台,二十年如一日,投身草学科研教育事业,一心一意培育英才,在开展草地生产与利用科学研究同时,也在思想引领、人才培养、实践创新等方面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不忘初心,潜心教学。张英俊教授一直致力于专业核心课《草地与牧场管理学》(《草地管理学》)的课程讲授,不断打磨、钻研,更新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组织全国十余所高校主讲老师开展教材的编写。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农业农村部规划教材《草地与牧场管理学》(第一版)、《草地管理学》(第二版),该教材已被全国高校涉草专业所采用;此外,积极探索现代化在线课程建设, 2020年建设并上线《草地管理学》MOOC,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于2022年入选中国农业大学“大国三农”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2022年主编出版全国高等教育农林规划教材《草地管理学实习指导》。

科技带动草原生态经济建设。张英俊教授及团队,15年来针对我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高效利用的重大战略需求,围绕草原退化和生产力恢复机制、退化草原免耕补播技术体系构建和草原放牧增效技术等开展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极大提升了退化草原治理水平,促进了我国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相关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大北农科技奖环境工程奖等。
近年来,为解决我国一年两熟或三熟地区紫花苜蓿雨季收获难、优质蛋白饲草自给能力差等问题,“苜蓿套种青贮玉米高效生产技术”应运而生。张英俊教授团队经过数年研究,对该成果进行了适宜种植管理措施的完善和该模式适用性的评价,经过五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适宜的玉米种植密度为3000株/亩,最佳氮肥施加量为120 kg N/hm2,春播苜蓿田套种的最佳利用年限为三年,成果发表于TOP期刊《Field Crops Research》等上。该套种技术为国内外首次提出并形成成熟的技术方案,充分发挥了苜蓿和青贮玉米两种饲草最大的生产潜力,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27%,并大幅减少了水氮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压力,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1年重大引领性技术,为我国草业领域首次入选。
投身社会服务,建设美丽乡村。张英俊教授带领团队扎根广袤草原,从呼伦贝尔大草原至宁夏山区、青藏高原及新疆等地,致力用科学手段恢复草场,托起牧民的幸福生活。他与团队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培训,积极帮扶服务区域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推动草原生态产业提质增效,在数十个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草原上深入调研、试验,以解决“人-草-畜”矛盾为出发点,从草地管理、饲草料生产加工、家畜饲养、牧民生活等方面提出“十项技术”,并因地制宜不断改进完善,以实用技术推进了“粮改饲”项目和“草牧业”发展模式,助力牧区农区脱贫致富。
张英俊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了退化草原免耕补播修复理论与技术,确定了补播应遵循“禾大豆小”空斑原则,发明了倒“T”型开沟器,提出了补播技术。依据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提出不同退化程度草原植被的免耕补播技术方案,该方案在九三中央的支持下,在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突出效果,两次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国内权威期刊《科学通报》和国际期刊《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上发表。九三中央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的感谢信中提到“草原生态修复与生产力恢复是九三学社中央长期关注的重点调研课题”并积极倡导开展草原免耕补播技术试点。该成果被《经济日报》、《陈巴尔虎新闻》等媒体广泛报道,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草牧业产业链不健全、饲草总量不足等问题,张英俊教授及团队在泾源县、西吉县、彭阳县等开展科技帮扶,对适宜牧草品种选择、种植规划、机械化作业、青贮加工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针对当地产业模式及技术落后等问题,结合宁夏实际情况,对当地主要经营主体人员进行培训,带动当地草牧业发展,取得良好效果,相关事迹被《科技日报》及当地多家媒体报道。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草业科技人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夯实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术国际视野。为解决边疆牧区草原退化严重,人工草地面积小,家畜优化配套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2014年,张英俊教授牵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建立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开展了“草畜平衡牧民致富”十项核心技术的研发、集成与示范,构建了“国际专家+院士教授”献言献智、“龙头企业+当地牧户”实践平台、“指导老师+本硕博学生”落地研究的三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建立多学科、多维度协同机制,培养复合型生态草牧业创新人才。近十年来共派驻硕博研究生60余人,已形成了较成熟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团队70%以上的成员在科技小院每年累计耕读劳动均在150天以上,在站学生自2015年以来,发表论文和专利70余项。团队成员在国际草原/草地大会,美国生态学会年会、全球青年零碳峰会等大型学术会议进行学术汇报,彰显农大草业的青年力量。团队成员多次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知农爱农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荣誉称号。此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创新创业活动,培育出“草原鹰眼”“赏心悦牧”“苜玉春丰”“举苜无双”等多项创新创业项目。其中“草原鹰眼”项目获国家林业与草原行业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二等奖,“苜玉春丰”“举苜无双”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

